
* 位相―大地 / 关根伸夫 1968年 土 ,水泥
*被称之为“物派”原点的作品
1970年前后的日本出现了很多战后艺术派系。例如具体派,精神病艺术家,新达达主义,物派等。在“物派”诞生之前,“具体派”成为了日本最具先锋意识的艺术团体。二战后的日本一直处于战败的阴影当中,民众心理产生了对现实的怀疑,随着这种心态的扩散,进而对日本的文化与文明产生了怀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抗议活动——年轻人逐渐发现这种对西方的一味学习模仿并不能让日本变得强大。物派也在这种情绪的矛盾中成立于1968年,后于1970年代中期解散,在后来的日本当代艺术史上的意义变得举足轻重。

*直岛李禹焕美术馆
今天要提到的关于物派的核心人物李禹焕。1936年出生于韩国庆南。首尔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来到日本在日本大学学习哲学。期间受到了来自东西方的文化影响,例如:庄子,孔子,还有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等。1960年代末开始的战后日本美术中最重要动向物派的艺术家而闻名世界,不仅在视觉艺术做到耳目一新,并且在大量的著述中去补充物派的完整性。1971年出版的《寻找邂逅》成为“物派”的理论支撑。

*「关系项—窄门」/ 铁板,自然石 / 2015
小编通过各个批评家的文章中去了解了很多物派的脉络,而后发现采访和对谈中去了解李禹焕才是更为透彻,更为丰满的。有意思的是采访中对于中日韩文化的理解,从对于料理的观察中就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于文化以及作品理念的深度。以下的公式是艺术家在采访中的举例。
以下A表示原材料,B表示加工工艺。
“第一个公式是中国,中国料理使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和调味品,制作出完全不同于原材料的新的东西,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第二个公式是日本,日本不提倡过分加工,因此用小写的b。一种原材料在经过加工之后,没有产生出新的东西,而是更强化和凸显了原材料的特征。
第三个公式是韩国,原材料和调味品处于一种相互渗透的混合状态,即没有产生新东西,也没有强化什么特征。这是我从料理中悟出的文化特征。”
从采访上来看,李氏对东方文化的观察细致并且深刻,这种深刻也带入了对“物派”的思考。

*線より / 1977年岩彩、胶/架上绘画、182×227cm
在物派成立初期是接收到了很多反抗的声音。其中,有认为物派通过不制作而去提倡自然美,那么人类的创作就变成了无价值的体现,这种声音尤为高涨。小编认为每当一个事物能够引起争论的时候,其存在定是有价值的。
在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物质的大量生产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在物派中的作品不是与“创作”进行对抗,而是以最低限度的制作来引起大家对大量制作生产的反思。在西方文化主流的时代里,以东方思想作为理念核心,不断地引起大家的反思与讨论。这便是“物派”。